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老挝的援助已有近70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老挝的援助发展迅速,并且加大了对老挝医疗卫生领域的援助,中国政府坚持生命至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派遣医疗专家组、捐赠医疗物资、援建医疗设施和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四种形式,为老挝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卫生援助,成为促进中国与老挝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中国与老挝外交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更加体现出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对老挝切切实实的帮助。2020年3月29日,距离老挝宣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零”仅仅过去5天,由12名专家组成的中国抗疫医疗队携带着6吨支援医疗物资抵达老挝,支援老挝的抗疫工作。2020年11月27日,老挝疫情防控压力日渐严峻,为了提升老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核酸检测的能力,中国为老挝援建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使老挝拥有了国内技术最新、设施最全的核酸检测中心,全面满足了老挝疫情防控的需要。因此,笔者将以2010年11月的热点为切入点,探析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的内容、成果、问题和对策。
一、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内容
随着老挝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组织将会逐渐减少对老挝医疗卫生的资金支持,老挝的的医疗卫生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将会变得异常脆弱,因此,中国对老挝进行医疗援助方面的重点是帮助老挝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从而减少老挝对于外界援助的依赖。因此,中国主要从派遣医疗专家组、捐赠医疗物资、提供资金和援建医疗设施和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四个方面着手。
(一)派遣医疗专家组,为老挝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2020年3月24日是老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历史上的分水岭,老挝保持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唯一没有确诊病例的记录 “破零”了,老挝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防疫局势严峻复杂,在老挝国内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之际,习近平主席与老挝主席本扬通过电话表达慰问,强调中国人民同老挝人民并肩作战共克时艰,并表示:“中方在最短时间内组派医疗专家组赴老工作,并根据老方实际需要,继续向老方提供全力支持和帮助。”3月29日,疫情在老挝出现后的第五天,由云南医护专家组成的抗议医疗专家组奔赴老挝抗击疫情。专家组一行12人,由云南省感染防控、重症监护、流行病、实验室检测等多个领域医护专家组成。在支援老挝抗疫的期间,中国专家向老挝医生分享了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并对老挝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老挝当地疫情的防控措施,制定出具有老挝特色的防控方案,打造老挝新冠肺炎收治定点示范医院,为老挝18个省市医务人员开展20多场专题培训等。用实际行动支援老挝人民抗击疫情,推动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
(二)捐赠医疗物资,为老挝雪中送炭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对于医疗物资本就匮乏的老挝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作为老挝的好邻居、好伙伴,在中国国内抗疫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向老挝慷慨相助。8月7日,云南昆明向老挝万象市、琅勃拉邦省捐赠2辆监护型救护车、4台双水平正压呼吸机、200支红外额温计。对于中国向友好邻邦老挝雪中送炭的行为,老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作为东南亚的大国,毅然地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也生动地谱写了中老双方深厚友谊的篇章,无疑也助推了中国援外事业的发展。
(三)援建医疗设施
老挝的医疗设施落后,公立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私立医院和诊所规模较小。为帮助老挝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早在2002年,中国政府就对老挝琅勃拉邦老中友谊医院进行援建,建成后成为了琅勃拉邦省最大的综合公立医院,拥有床位100个,日门诊超过300人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加大了对老挝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的援助,2016年5月27日,由中国国防部援建的老挝人民军103医院综合医疗楼奠基仪式在万象隆重举行,该项目医疗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300张床位,6间手术室,设计日均门诊量约3000人,是目前老挝军队医院中建筑面积最大、医疗设施最先进的医疗楼,可开展神经外科、肾脏透析和心胸外科等各种手术。
(四)人力资源培训
考虑到医疗援助的可持续发展性,中国对老挝卫生医疗的援助将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模式转变,通过邀请老挝本土医生到中国深造学习、派遣中国医疗专家到老挝做培训或者定期组织远程医疗教学等形式,为老挝培养具有高水平业务能力的医疗人才队伍,提高了老挝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能力,有利于老挝实现独立发展的目标。通过对老挝卫生人力现状及对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建议制定人力资源援助开发规划,促进卫生人才培养与其他援助形式的有机结合,完善监督评价制度,促进中国医学学位学历及培训项目获得当地认可,加强对老挝医学教育机构的援助,以增强老挝发展的“造血”机能,实现“共同发展”。
二、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的成果
(一)对老挝的影响
1、健全老挝医疗卫生体系,推动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对老挝进行大量的医疗援助,减轻了老挝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财政负担,有利于借用外界力量来促成本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为国民提供完善的医疗卫生条件,这是支撑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其次,在面对突发疫情时,中国及时提供的援助,积极开展抗议经验的交流分享,协助老挝在疫情防控中取得成效,为全球抗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长远看来,推动了老挝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促进老挝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老挝民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提升了国民健康水平
从微观层面来说,中国对老挝的医疗援助让老挝人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国派出援外专家组和在老挝当地援建医院,提高了当地民众就医的便利性,老挝民众无需在患病时跨越湄公河,到对岸的泰国寻求价格高昂的医疗资源。同时,通过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当地民众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国民健康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对中国的影响
汉斯·摩根索认为,有些国家利益的获取是军事和外交手段所不能完成的,唯有对外援助才是最佳途径。医疗卫生援助虽然没有政治动机,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它却可以发挥一定的政治功能。援助国向受援国提供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援助,一方面,可以塑造援助国的国家形象,受援国也会对援助来源国提倡的价值观和理念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响应;另一方面,可以深化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有利于援助后政治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产生。
1、加深了中国与老挝的政治互信
中国对老挝的医疗援助一直秉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理念,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真心实意地帮助老挝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自然能得到受援国老挝的尊敬和赞赏,为深化中老友谊和增强政治互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2017年11月13日-14日,习近平主席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巩固了中老传统友谊,推动了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中国加大了对老挝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援助力度,深受老挝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可。
中国对老挝医疗的援助带来了良好的政治效果。首先,中国在对老挝进行医疗援助的同时,给老挝国家和人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大国形象的建构。同时,在对好邻居老挝进行援助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始终奉行的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生动贯彻。中国通过对老挝大量民生项目的援助,可以让老挝减少对中国政治和经济依赖的担心,有力地对“中国威胁论”进行还击,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助力。最后,中国对老挝医疗领域的援助,也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加强中老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2、推动了中国与老挝的经贸合作
对于中国来说,对老挝进行医疗援助是综合国力的亮相和展示大国责任担当的重要平台,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旦获得受援国老挝的认可,反过来又可以拓宽两国合作的机会,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对于医疗援建项目的实施单位,这也是自身专业实力、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展示的绝佳机会,受援国老挝可能基于感谢与对援建单位实力的认可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从而为中老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契机,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
三、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国家力量角逐东南亚,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的边际效应递减
近年来,西方国家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渗透,让东南亚地区的形势更加复杂。政治上,在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之后,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纷纷聚焦东南亚。经济上,美国提出的“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计划投入5000万美元来支持湄公河下游国家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援助力度也在日益增强。根据老挝计投部的数据显示,在2013-2014财年,老挝接受了来自日本、澳大利亚、泰国和越南等国的援助款项。各大国对老挝的援助力度的加大,降低了老挝对于中国援助的依赖性,从而使得中国对老挝援助的溢出效应日渐减弱。
(二)中国在援助领域话语权不足
一直以来,以美国、日本为首的OECD成员国持续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大批援助,牢牢掌握着国际援助领域的话语权,而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东南亚援助领域掌握和控制的话语权依然有限,这往往导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医疗援助政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甚至有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外故意曲解,认为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三)医疗援助中的文化冲突
通过医疗援助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援外过程中,中国医疗队员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给老挝人民,而老挝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也深入到援外医疗人员的心间。但是由于双方都是来自不同语义空间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沟通的障碍。虽然援外的医疗队都配有专业翻译,或者医疗人员接受过简单的语言培训,但鉴于医学词汇掌握的困难性,对信息能否准确地传达也构成了一种挑战。同时,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缺少共通的语意空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沟通障碍,从而在中国医疗队与当地医患之间不容易建立信任感,也不利于医疗队员融入当地,这会让援外医疗工作成果大打折扣。
二是中老医学文化和医疗体制的差异产生的冲突。由于老挝长期饱受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不可避免地打上法国等西方文化的“烙印”,其医疗卫生方面也将受到前西方殖民者因素的影响,因此,西医和西药更受到老挝人民的推崇,虽然近些年中医在老挝也加大了宣传力度,但老挝人民依然对其治疗模式和效果持有质疑态度。
三是官方援助手段的政治误解。中国对老挝的医疗援助大多数是通过中国与老挝的外交关系和中国政府与老挝政府之间的官方渠道进行的,而对于医疗援助的项目内容、援助资金的投向以及援助实施的主体不能切实地落实到需要帮助的老挝人民群众身上,这就很容易造成老挝国家和人民对中国医疗援助的政治误解。
四、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与相关国际机构和国家合作
随着大国势力在东南亚地区的日益渗透,中国对老挝医疗援助出现边际递减效应,有限性日益凸显。对于中国援外机构来说,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国内外媒体,加强对中国援老挝医疗项目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国的援助更具国际主义色彩,又能在全球化的平台上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援助模式,提升援助的有效性,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和地位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认可,提升中国在援助领域的话语权。
(二)打造医疗援助标杆性项目,创造利好舆论环境
民心相通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工作重点,而与人民紧密联系的民生项目是实现中老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结合对外援助经历看,对民生领域的援助能够有效地提升援助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在对老挝援建的过程中,中国援外机构要致力于打造“精品”医疗援助项目,让有限的援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拉紧两国的民心,改善中国援助的形象,为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三)充分结合中老文化,探索出一条“授之以渔”的医疗援助模式
对老挝的医疗援助是中国外交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体现大国担当的机会,同时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对老挝医疗援助的形式应该适当做出调整,除了传统的派遣医疗队模式,应该把重点转向让老挝当地的医务从业者来华培训深造这种“授之以渔”的医疗援助模式,将中国先进的医学水平与当地的医疗文化相结合,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本土医疗队伍,造福于老挝当地人民,更有利于老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雯珺、朱思、钱稳吉、黄葭燕:《老挝卫生系统现况及其对中老卫生合作的启示》,《医学与社会》2019年第6期,第14-15页。
[2]刘凯旋:《“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对东南亚援助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7-28页。
[3]刘方平:《“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东南亚援助》,《国际展望》2016年第3期,第19-21页、第79-82页。
[4]余伟斌、刘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对外抗疫援助》,《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第35-36页、第92-94页。
[5]王雅君:《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外交》,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33页。
[6]吴杰伟:《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研究》,《东南亚研究》第2010年第1期,第44-47页。
文章来源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