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渔业概况

发布时间:2021-05-24

关键字: 渔业投资自然资源营商环境

一、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
 
马来西亚(Malaysia)位于北纬1°-6°30'、东经100°-120°之间,其领土由不相连接的东西两块土地上的三个地区所组成,隔南海(相距约643公里)相望。西部称为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包括马来西亚半岛的11个州,是马来西亚联邦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部分;东部称为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包括沙捞越和沙巴两个州。西马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南端,东马位于加厘曼丹的北部,北边与文莱接壤,整个马来西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西马西部是马六甲海峡,为欧、亚、澳、非四大洲海上航运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重要。东部是南海。东马北部是南海,东北部是巴拉巴克海峡和苏禄海。全境面积33.67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马面积13.47万平方公里,东马面积20.20万平方公里。人口2167.0万。西马人口密度约为东马的近5倍,人口主要由马来人和当地土著人(约占61%),华人(约占30%)、印度人(约占9%)组成。沙捞越和沙巴地区以达雅克族为主体,土著民族占50%。
 
马来西亚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地处热带,全年月平均气温相差不大,每月最高平均气温在29.8-32℃之间。年最低气温23.7℃,最高35℃。海岸线曲折,全长4192公里,其中,西马海岸线长2000公里。大陆架由中、南和东巽他陆架所组成,与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相联,200海里等深线内的大陆架面积约41.8万平方公里,若按大陆架面积计算,东马约占一半,但西马周围整个地区是由水深100米或浅于100米的大陆架所组成。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475741平方公里。其中,西马约22.4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周围各海域都属热带海域,估计表层水温年平均28℃,气温引起的轻微变化在1.5℃左右。全年无台风影响。
 
二、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马来西亚是个农业国,在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的税收和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农业都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0年代以来,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农业系统推行“多样化”方针,强调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其中,重点是发展海洋捕捞业。
 
渔业对马来西亚经济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其国民三分之二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2)提供就业机会,如1991年提供103667个工作机会,其中,专职渔民84862个,养殖渔民18805个,约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1.4%,而且对渔业相关产业,像行销、中间商、运输、网具和设备工业的间接效果相当可观;(3)挣取外汇,如90年代初渔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约3%,占国家总出口额的0.8%。
 
三、 海洋渔业概述
 
(一)渔业资源
 
    马来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年持续可捕量为119万吨,其中,西马部分约78万吨,其余为东马的可捕量。可捕的渔业品种繁多,有80余种。据马来西亚政府在资源调查期间以回声映象及试捕收集的生物学资料,估计了12海里和200海里间的中上层资源总生物量为51.02万吨,可捕量为25.51万吨。另外,非音响调查的鲣鱼和金枪鱼,西马东岸的可捕量估计为5.0万吨。
 
就鱼种的分布而言,中上层鱼类中,西马东海岸资源量较丰富的有重颊似鲹
 
鱼参(Caragoides malabaricus)、脂眼凹肩鱼参(Selar crumenophehalmus)、游鳍叶鱼参(Atule. Mate)、蓝圆鱼参(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鱼参(Meaglaspis cordyla)、长体圆鱼参(Decapterus macrosoma)、康氏马鲛和斑点马鲛。脂眼凹肩鱼参 和重颊似鱼参 在东北季风期间占优势,但在其它季节,其它鱼种分布较均匀。西马西海岸分布有笛鲷、蓝圆鱼参、脂眼凹肩鱼参、羽鳃鲐、叶鱼参 、副叶鱼参、小沙丁鱼、圆腹鲱、大甲鱼参、舵鲣、青干金枪鱼、黑纹小条(Seriolina nigrofasciata)和斑点马鲛等,但若与东海岸相比,资源量少,并没有优势种。至于底层鱼类,东海岸的主要鱼种有大眼鲷属、金线鱼科、鲱鲤属和拟鲱鲤属(parupeaeus)和枪乌贼,而西海岸则以舵鲣属、金线鱼科和笛鲷属鱼类较丰富。
 
(二)渔获量
 
马来西亚捕捞渔业的自1990年至1998年的渔获量为91.3万吨至117.3万
 
吨之间,1998年达115.4万吨,名列世界第16位。1993-1998年产量超过万吨的鱼种见表1。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只有三个鱼种(属)、即红鳍圆鱼参、羽鳃鲐属和鲔,其中,羽鳃鲐属鱼类产量有所起伏。
 
(三)作业海区及开发现状
 
马来西亚渔业可分为四个区域,即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区、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区、沙捞越和沙巴。这四个区域的渔业结构虽然相似,但资源状况和发展阶段各异。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区最发达,也是捕捞最密集的海区;马来西亚东海区不及西海岸发达,捕捞作业也不及西海区密集。整个马来西亚半岛的海洋渔获量占全国的75%,而沙捞越和沙巴渔业又不及马来西亚半岛发达,捕捞作业也不密集。
 
   马来西亚半岛渔业一个特点是东海区和西海区间的划分十分清楚。表2为马来西亚各州的上市量。即使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区涵盖的面积较大(南海),但是它在总上市量中仅占26.2%(1995),而西海岸的上市量却占47.7%。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分别占总上市量的8.9%和17.1%。
 
    马来西亚海洋渔业以沿近海渔业占优势,约有87.5%(1995)的渔获量来自12海里内的沿近海域。此海域一直遭受很大的渔捞压力,而政府第一次引进拖网是为了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并依靠拖网的特殊装备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却造成更多的问题,像渔业过度投资、资源过度利用、渔获减少、收入降低等。
 
    尽管总渔获量增加,但渔具的平均单位渔获量则下降,过渔的征兆包括单位努力量和渔获量下降,小杂鱼渔获量增加,具有价值的经济鱼种消失,以及经济鱼种的仔雅鱼大量捕获等。马来西亚渔业研究所对沿近海所作的渔获量、努力量的统计及渔业调查结果显示,渔获率有下降趋势,且代表沿近海海域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已开发超过最大持续产量。

浏览次数:1922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