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间地带,自1986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取得较快发展,是目前东盟10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加入WTO后,越南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增长,大米、咖啡、橡胶、胡椒、腰果等农产品占比最大。目前,越南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东南亚农产品出口大国。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一轴两翼”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合作下,中越经贸合作日益紧密,越南将成为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一 越南自然环境
1.1地理条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8°10'~23°24'、东经102°09'~109°30'之间,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与老挝、柬埔寨接壤,国土面积33.1688万km2,国土形状呈“S”形,地势南北狭长,地势由西向到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km。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不包括岛屿)。
越南农用地约2679.16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0.7%;未利用地约404.91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22%; 荒地约228.8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1%。越南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2/3,平原占国土面积1/3,平原大部分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有红河三角洲及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有红河平原(约1.5万km2)、九龙江平原(3.2 万km2)等。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6个农业生态区,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林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及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6个省市),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1.2气候及水文条件
越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年平均湿度达到84 %)、风雨多。
越南国土纬度跨度大,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越南北部地区受从亚洲陆地来的东北风及东南风影响,其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为23~25℃,最热为6至7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至次年1月(平均气温约15℃),终年无雪。越南南部地区较少受季风的影响,其热带气候比较温和,分旱季(12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至11月),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5~27℃,最热为4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为26℃)。除西北部外,越南沿海地区每年7月~11月常遭台风袭击,中部夏季的“老挝风”对农作物健康生长危害较大。
越南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2000mm,南方一些地区甚致高达3000~4000mm,接近90 %的降水发生在夏天,降水非常集中。
越南拥有纵横交错的无数河流(10公里长以上的江河达2360条),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的两个主要方向,水量充沛,境内河流每年提供约3100亿立方米水。越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湄公河(Mekong River)和红河。
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公里,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
红河为中国云南省--越南跨境水系,流经中国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四个地州的17个县市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公里。
二 越南交通概况
越南交通运输业有公路、铁路、内河、海路、空中和管道运输等。与缅甸交通(以水运为主)不同,其以公路运输为主(占约货运量2/3),水运为辅(占约货运量1/3)。国内公路总长约20万公里,其中有国道约1.5万公里,省道约1.6万里,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境内水路约4.1万公里,配有23个主要装卸码头和若干小码头,由于河道疏通跟不上和码头工程质量偏低及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运输费用偏高。海岸线有11个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