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953年至2024年间埃及外汇管制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有如下规律:建构性外汇管制制度实施快、转向急、长期存在。除非回应特殊政治经济状况,外汇管制政策趋向宽松;特殊情况下收紧后,也会相机再放松。”
●埃及外汇管制政策的历史变迁
●外汇管制政策变迁规律及对中国在埃企业的启示
历史上埃及饱受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困扰,该问题一直延续到当代。1965年以来,埃及通过货物或服务出口赚取的外汇始终无法满足进口需求,更不必谈偿付国际债务。据中国商务部信息,2023年6月底埃及国内银行的净外国资产赤字激增125%。外汇管制政策始终是埃及货币政策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埃及的外汇管制政策相对严格且波动性较强,给中国在埃企业的贸易活动造成不确定的风险。但政策变化整体连贯,有利于外商投资,总结变迁规律可为我国在埃企业的贸易活动提供参考。
埃及外汇管制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全面管控外汇阶段(1952~1972)
1952年纳赛尔执政后,国家走上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内向型经济要求严格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累积外汇储备进口发展必须的工业设备和原材料等。埃及《1953年第156号经济发展项目投资法法》规定现存的外资企业每年只许遣返10%的利润,1954年修订后,法律允许外资企业遣返全部利润,但必须自行筹措外汇。1961-1965年,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转型阶段,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和全面经济干预,外汇管制更加严格。
(二)放松外汇管制阶段(1973~2010)
萨达特执政后,国家施行了“开放政策”,其宗旨是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吸引外资投入;还进行了私有化改革,使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力量。为了鼓励私营企业自主经营,政府允许企业以自行筹措外汇的方式通过进口获得生产的必须原材料,进而于1973年9月宣布建立平行外汇市场以满足私营企业对外汇的需求。该市场由政府主导,央行按照高于国际汇率的价格买入外汇,再少许提价后卖给商业银行,供企业兑换。平行外汇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旅游收入、苏伊士运河收入和侨汇。1974年政府建立“自筹外汇”制度,允许进口 ....
登录阅读全文 查看优投独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