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4,2025如期而至。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25年的中国汽车行业虽遭遇诸多困难,却也蕴含着勃勃生机,将在困境中绽放,在严冬里酝酿新生。从最初的手工打造车身,到与外资合作建厂学习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已历经七十多个春秋的发展。
时至今日,该行业能够自豪地宣称“我们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在引领汽车产业革新潮流的新技术和应用方面。
01 趋势1
新能源A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将降至10kWh以下
类似于传统汽车时代对油耗削减的迫切需求,新能源汽车电耗的降低已成为当代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需求,并且也是汽车行业达成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策略。通过硬件技术的革新与软件优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的电耗能得到有效降低,进而大幅度提升续航里程。硬件技术方面,如低滚动阻力、轻量化设计、高效电驱动系统及低功耗芯片等的日益成熟,正强有力地驱动着新能源汽车行驶电耗的减少。
此外,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提升,加之预测性能量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了新能源汽车行驶电耗大幅下降的软件基础。企业如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电等,从动力电池PACK层面着手,采用FPC(柔性电路板)方案替代传统线束,显著减轻了电池重量,并优化了BMS(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管理。
同时,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促进了更多零部件的整合与协同优化,国产芯片的开发更加适配、集成度更高,且与国产操作系统在开发初期就实现了良好融合。操作系统与芯片共同构成了汽车智能化的数字基石,只有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构建出高效可靠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在2025年,汽车行业将在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芯片集成、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新能源A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降至10kWh以下。
02 趋势2
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降本提质助力NOA等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
车辆搭载的智能计算系统为自动驾驶提供关键的计算能力支撑,其性能的差异是决定自动驾驶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该系统集成了多个系统级芯片(SoC),能够处理大量数据的并行运算和复杂逻辑任务,展现出卓越的计算性能和能效比;通过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优化,它实现了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功耗的降低以及系统稳定性的增强。目前,车载智能计算系统已具备超大的存储带宽,支持高效的数据指令传输,其计算能力最高可达到500TOPS以上,足以应对端到端等先进模型所带来的海量数据增长对更高计算能力的需求。
在此之前,学会发布的《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参考架构2.0版本》明确指出了其主要目标:支持异构多核高算力与冗余设计的硬件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车内高速主干通信网络及多种网络通讯协议、以及空中下载技术(OTA)升级等;满足高实时性、多级功能安全标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要求;推动软硬件的平台化与标准化,构建软硬件融合的技术体系;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与生态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车载智能计算系统将持续优化,实现成本降低与质量提升,推动包括NOA在内的智能驾驶技术在高中低端各类车型上的广泛应用。同时,随着车载智能计算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NOA等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渗透率有望接近20%。
03 趋势3
智驾与智能底盘融合将显著提升L3以上车辆运动控制性能
智能驾驶技术与底盘系统的深度整合,是确保自动驾驶车辆实现更高安全性、更佳舒适性、更优效率及节能性的核心基础。这一整合主要借助传感器、执行机构与控制策略的深度结合,强化了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能力、决策精度及精确操控能力,从而大幅提升了行车安全性、驾驶舒适度以及系统效率,减少了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人工接管次数,加速了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
智能驾驶与底盘的深度整合涵盖了系统集成、域内及跨域融合等多个层面,并涉及到底盘感知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