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关税壁垒攀升,中国企业海外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生存压力陡增。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因品牌溢价有效消化关税成本,从而保障利润稳定,头部品牌更以定价主导权构筑护城河,既能抵御关税波动冲击,又稳住了利润基本盘。
走出去智库(CGGT)特约品牌传播专家杨伯宁认为,目前地缘政治等因素使海外品牌建设重要性凸显,但诸多企业仍存五大认知误区,如轻视早期品牌塑造、混淆品牌与舆情管理、过度依赖大预算、忽视海外传播差异、信息获取不足等。中国企业需强化品牌战略意识,秉持中外差异思维,确立传播目标与内容,善借当地媒体力量,搭建自传播矩阵,提升危机管理能力,以实现品牌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协同发展。
企业出海如何提升品牌?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杨伯宁的文章,供关注海外品牌建设的读者参考。
要点
1、受地缘政治、双多边国家关系、海外利益攸关方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央国企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需提升。
2、出海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目前还未能形成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产业地位及强大的产品、技术等相匹配的品牌信任度。
3、无论是公司网页的中外文翻译,还是企业领导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核心信息和重要引言,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和利益攸关方的感受和接受度。
正文
中国企业出海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当然,以前的出海与今天所说的出海存在巨大的不同——无论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还是走出去的目的地国家、企业所开展的项目还是资金来源、所涉及的行业或产品包括目标客户等,都存在变化和挑战。
以央企为例,不少大型央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走向非洲,建设了坦赞铁路,承担援外的责任;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央企在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进军矿石、森林、石油等资源行业。在上述的出海过程中,由于目标国家、业务内容(行业)和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存在,企业出海更像是执行国家交办的任务,而不是按照企业自身全球化战略的方式运营。
因为这些中国企业资金有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有保证,获得了所在地区一定程度上的认可,特别是央企的业务早已覆盖非洲、拉美、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很多国家。他们在海外大多以经济和财务为主导因素进行战略布局,更关注当地国别市场开发及产品和利润情况,企业战略重点更偏向投资与回报,客观上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在当地市场的建立、持续有效管理与主动传播,并未进入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核心,这种现象在中国各种属性企业纷纷出海的今天,依然是普遍现象。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一项关乎核心能力资产的调研显示,在受访企业列出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资产”中,排在首位的是“品牌”,其次分别是财务状况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