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禁忌习俗

优投会员

发布时间:2020-04-28

关键字: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文化禁忌现象宗教饮食性别

文化是一条河,它从远古潺潺而来,向未来奔流而去。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这条“河”历经多次改道,饱经沧桑,而依然奔涌,为国人和世界打造着中国梦。

——姜飞教授


早在“两汉”时期,中国这条文化之河便从长安、洛阳开源,奔流出一条东、西方文明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春去秋来,斗转星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畅通欧洲、中东、中亚、南亚和东亚,延续这一意义深远却又充满挑战的文化交流之旅。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并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

当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投资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之时,当满载者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之河涌向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之河,并与之汇聚时,难免遇到其积年累月形成的“暗涌”,也即其本土文化语境下的禁忌习俗。因此,在沿着“一带一路”进行的对外投资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禁忌习俗就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对外投资与跨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由于其各异的文化禁忌习俗。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些许碰推和摩擦。由此跨文化禁忌的现象愈发频紧显现的同时,也愈发引起各界从事跨文化交流相关工作人士的关注。文化禁忌究竟是什么呢?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或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中被禁止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其中包含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禁忌。“语言禁忌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和代用。一般来说,在某种语言中被认为是禁忌语的那些言语,是对该社会的标准体系和信仰的一种充分反映。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或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现出‘回避’行为——人们不愿、不能或不敢随便谈论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汇。”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为一个社会群体内所有成员共有。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因其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各自形成了其在体态语、社交、饮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独特的禁忌习俗。

跨文化禁忌不仅涉及言语行为,也关系到人们的举手投足。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若稍不注意或不尊重对方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禁忌习俗,就容易造成误解或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对外投资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多了解相关的跨文化禁忌现象,做到“入乡随俗”,就可以表现得更加礼貌得体,也将更加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跨文化禁忌现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因其文化语境的差异,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禁忌习俗,具体表现在宗教禁总、饮食禁忌、性别禁忌、话题禁忌、礼物禁忌、颜色禁忌和商务礼仪禁忌等方面。

宗教禁忌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每周五傍晚到周六傍晚是犹太人的周末——安息日。这时有许多关于“安息”的规定,如商店不能营业,汽车不能上街,甚至家中不能使用火和电。因此,在许多犹太人集中的街区,到了安息日便会设下路障,不允许车辆和外人进入,而全国的公交系统也会停止运营,商铺全部关门,公司不能上班。

在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平时的言行举止应注意不能对佛祖不敬。进入供奉有佛像的寺庙之前要脱鞋帽,摘下太阳眼镜等,衣着要干净适宜,不得穿着短裤、无袖服装等裸露身体部位较多的服装入寺拜访。在伊斯兰教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进入清真寺之前,一定要脱鞋。清真寺内不谈公事、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未经许可,禁止在寺里拍照,不要触碰《古兰经》。

饮食禁忌

伊斯兰教国家的饮食完全服从《古兰经》的规范,强调清真饮食:不吃猪肉、动物血液,奉非真主之名宰杀的、自死的动物,且禁酒。在伊斯兰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和落下之后才可以进食,因此白天是不能进食的,所以非穆斯林不应该在此期间在穆斯林面前吃喝,否则被认为是无礼之举。同时,文莱人认为,不能在公共场合边走边吃东西或倚靠在其他物体上吃饭, ....

继续阅读 点击登录

浏览次数:323次浏览

优投平台部分资讯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已注明出处,如有勘误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系YTservice@jiangtai.com,侵权立删。